日本为何被称为“黄金之国Zipangu”?

日本为何被称为“黄金之国Zipangu”?

“Zipangu”一词,于义大利冒险家马可波罗的《东方见闻录》中首次登场。他本人虽未踏上日本国土,但依据传闻,记载了以平安时代末期的中尊寺金色堂为原型的相关故事。“Zipangu”是英语“Japan”的词源。

日本的黄金需求始于弥生时代,增于平安时代

先对日本黄金史做个回顾吧!日本使用黄金可追溯至弥生时代,从遗迹中出土,但不像埃及那样大规模采集,用途也不明显。继弥生时代之后的古坟时代,黄金在日本历史上开始崭露头角,发现了镀金马具及刀剑等。几乎都为镀金,罕有纯金制品,可见当时黄金采集量应该很少。

黄金首次出现于日本文献是在《日本书纪》中,通过该书,可洞察到西元600年至700年间国家开始关注金矿资源。8世纪中叶有过这样一段轶闻,建造东大寺大佛需要大量金箔,陆奥国的工匠披星戴月生产黄金,当时的圣武天皇为其感动,特地更改年号。从彼时起,借助由朝鲜半岛跋涉而来的工匠的技术,日本正式开始生产黄金。

迈入平安时代,《今昔物语》中描述了去佐渡掘金的故事,当时黄金需求应该已经颇具规模。平安时代末期,奥州藤原氏在平泉建造中尊寺金色堂,当年奥州是产金名地。虽说只是传闻,但同时代的马可波罗将日本称为“Zipangu(黄金之国)”,并非无的放矢。

战国大名争相开发黄金矿山

室町时代,北山文化的象征京都鹿苑寺的金阁(通称金阁寺)建成。进入战国时代,战国大名们不约而同在日本各地大举开发金矿。当时,不仅佐渡,石见大森,但马生野、三河鸣子、越后上田、越中松仓、骏河海岛、富士、伊豆土肥、信浓川上、甲斐黑川山、摄津多田、能登宝达、飞驒茂住、出羽院内、阿仁、荒川、陆中白根等地金矿开发如火如荼。战国大名为确保财力,孤注一掷开发金矿。

甲斐武田信玄之所以强大,有赖于甲斐信浓盛产黄金。即便如今,山梨县仍然留存着许多信玄的金山遗址。据说武田氏还是日本制造金币第一人。覆灭武田氏后,织田信长继承了金山。当年安土城大张旗鼓使用金饰,从远处即可眺望到金箔瓦片闪闪发光。此后,丰臣秀吉一统天下,变本加厉地聚敛黄金,他铸造的黄金茶室以及天正大判(大金币)充分体现了安土桃山时代绚烂豪华的风格。

现在只有菱刈矿山仍在运转

江户时代,在德川幕府的领地佐渡(新泻县)、串木野(鹿儿岛县)、土肥(静冈县)等地大规模开发黄金矿山。尤其仅靠佐渡出产的金银便可维持德川幕府的财政,不仅国内甚至出口往欧洲,为欧洲的银币做出巨大贡献。产金技术方面,在葡萄牙传教士的指导下,利用水银即汞合金法来冶炼。但是,以元禄年代为界,黄金产量逐渐减少。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年代,重新铸造小判(小金币),削减其中的黄金含量,以此增加货币流通,结果导致通货膨胀,物价上涨,民众苦不堪言。

明治政府成立的同时,积极开发经营矿山,巩固新的国家资本储备。可惜无力回天,各大金矿皆已枯竭殆尽。现只有位于鹿儿岛县的住友金属旗下的菱刈矿山仍在运转。

近年来,日本金矿年产量维持在8吨左右,几乎来自菱刈矿山。但日本整体的黄金生产,并非只限于金矿。比起金矿,作为铜矿石副产物的黄金生产占压倒性多数。住友金属矿山、三菱综合材料、DOWA、PPC等日本冶炼公司,主要从铜矿石中提取黄金制成金条,实际产量比金矿要高好几番。


该板块内容取材自池水雄一先生着的《黄金投资的新课本》中的部分内容,我们在原着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改编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网友发布,如有侵权请点此联系

(0)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