均线的历史

移动平均线(MovingAverage),通常简称均线或MA,通常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平均例如:60日移动平均线=(60天以来每天价格相加总和)/6030分钟移动平均线=(30分钟以来每分钟价格相加总和)/30

均线主要的用法有:1.收盘价突破均线2.两均线交叉3.判断价格是否在某均线之上或之下

均线的历史:

均线这个玩意儿大概在一百多年前发明,毕竟人都有看到一堆数据就会想把它平均处理,让它易于理解的习惯。

在当时,股票市场虽然早已存在多年,但不像现代,没电视电脑等即时报价来源,多数人的讯息来源主要是一些刊物、收音机、或仰赖营业员报价,且必须自行绘制线图。在当时连提供线图都是一个可以获利的行业。

当价格资讯不流通,造成流动性低落,且资讯流动差,亦很容易造成一窝蜂的群众心理。在这些条件之下,很容易就能形成又大又长的趋势市场。

所以在当时,均线用来判断趋势十分合适,有象征趋势、压力支撑等等心理上的作用,也就随之被广泛的使用。许多指标也因此被衍伸出来,例如MACD、乖离率、布林通道等。

最初均线大多数是用在日收盘价格上,往后随着资讯逐渐普及,它也能用在成交量、高低价、筹码等其他数据上。

早期的人们在计算上都是徒手计算,顶多按按计算机,没办法有太多变化。直到近代,才开始明确有了许多均线的变形:

1.简单移动平均(SMA):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平均,是最简单的均线定义,特色是指定的时间范围内,每一笔数据的价值同等重要。

2.加权移动平均(WMA):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平均,但越近期的数据越有参考价值,因此给予越高的权重。

3.指数移动平均(EMA):越近期的数据给予越高的权重,但不限定在一段时间内,即使过去很久远的价格也会佔有一点非常低权重。

随着资讯越来越流通,现今大多市场的趋势性及波动性变化都比几十年前的过往快速许多,发明于100年前的均线大多时候早已不再具有当年的用途。但一般对许多长线交易者来说,仍可以用均线来做出许多长期有利的判断。

就算只是粗略的正确,也好过精确的错误 -凯因斯

免责申明: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发布,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版权及其他请联系我们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网友发布,如有侵权请点此联系

(0)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